小时候,我以为学习不好,是因为孩子不用功。
长大后我才发现,有些孩子学不好,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课堂上根本没人想教明白。
01 那一次,我第一次怀疑教育的真相
2000年初,我还在上大学,做过几份家教。
有一次,我给外甥女讲一道物理受力分析题。
她听完一愣,说:“原来是这么回事!老师从来没这么讲过。”
后来才知道,她的老师会把没听懂的孩子“推荐”去补课,补课老师正好是自己同学,在另一所学校教书。
两人互换学生,互相赚钱。
在课堂上故意讲不清楚,是他们的“默契”。
那一刻,我心里拔凉拔凉的。
我第一次觉得,这样的老师,配不上“园丁”二字。
02 我以为只是个案,直到我自己孩子上学
我曾天真地以为,这只是个别现象。
直到我家孩子陆续上学,我才发现——
负责的老师很多,但讲得好的,凤毛麟角。
小学、初中,其实是各科的“启蒙阶段”。
所谓启蒙,不是刷多少题,而是让孩子第一次接触一门学科时,感受到它的魅力。
比如写作启蒙,低年级从“看图写话”开始。
但很多老师教法就是一个模子套下来,孩子学到的只有生硬的复制。
可写作的本质是表达,应该先鼓励孩子观察、思考、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再在此基础上教技巧。
这很慢,很难,很需要耐心,也需要老师有真本事。
03 可惜,这样的“真本事”,越来越稀缺
我曾去听过孩子的语文公开课。
那节课我才理解了,为什么孩子说上课想睡觉——
全文的美感完全没被传递出来,只有一个个考点。
这种语文,只能教会孩子应付考试,教不会他们热爱文字。
有人说,考点才是得高分的关键。
可我更清楚,当孩子真正领略到学科的美时,学习动力和能力,会自发地长出来。
我陪孩子学物理时,从能量讲到中东战争、讲到新材料和《三体》。
我们聊得热火朝天,他的眼睛一直亮着。
而在学校,物理就只是定义、实验、公式和例题——乏味得像嚼蜡。
04 公立教育在退步,家庭在被动补位
我小时候的海淀,没有“海淀妈妈”。
那时家长普遍相信公立教育,老师会主动帮学习差的孩子补课。
可现在呢?
很多孩子直接被学校放弃,反过来还怪家庭“不够重视”。
我曾以为,是培训机构制造了焦虑,让家长们一掷千金补课。
但现在我明白——公立教育自己也在推波助澜。
当课堂失去启蒙的意义,补习班就成了孩子唯一的救生圈。
05 真相残酷,但我们必须看清
今天的教育,正在筛选两种孩子:
有天赋的,不需要特别启蒙也能入门;
有钱有精力的,靠补习班或父母“上岗”托起来。
剩下的孩子,越来越容易掉队。
而他们,原本是最需要课堂点燃兴趣、建立信心的人。
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分数,而是让每个孩子看见更大的世界。
当学校忘记了这一点,补习班的生意就永远不会冷清。
总结:
“一个失去启蒙功能的课堂,只会培养刷题机器。”
“孩子的第一堂课,不该是分数,而该是热爱。”
“教育的美,不在于教会多少知识,而在于点燃多少眼睛。”
山东股票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