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 4 号台风 “丹娜丝”(英文名称:Danas;名字来源:菲律宾;名称意义:体验及感受)自生成以来,其动态备受关注。它不仅带来了强风暴雨,还因其独特的移动路径引发广泛讨论。
生成与发展:在复杂环流中逐渐成型
“丹娜丝” 最初源自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扰动发展,于 7 月 5 日凌晨 2 时在南海东北部海面上加强为热带风暴,正式获得命名。在生成初期,由于其所处区域海温明显高于同期均值,超过 29℃,且水汽输送充足,大气层结不稳定,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南亚高压脊线偏北以及西风带低槽的异常波动,形成了 “高空低压 + 下层高能量” 的配置,助力 “丹娜丝” 迅速整合对流中心,其云顶温度一度下降至 -90℃左右,显示出强烈的对流活动。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丹娜丝” 强度持续变化。5 日午后,它转向北偏东方向移动并继续加强,最强达到了强台风级。7 日 0 时前后,“丹娜丝” 在我国台湾嘉义县沿海登陆,登陆时由强台风减弱为台风级,7 时减弱为强热带风暴。随后其路径发生大角度西折,8 日 21 时 25 分前后,“丹娜丝” 在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沿海再次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 9 级(23 米 / 秒),中心最低气压为 990 百帕 。
展开剩余65%移动路径:复杂多变,“回马枪” 令人意外
“丹娜丝” 的移动路径极为复杂,堪称此次台风的一大显著特征。生成初期,由于远离副热带高压且季风不强,周边引导气流偏弱,它主要靠内力运动和偏心力向西北方向缓慢移动。5 日下午开始,南海夏季风涌起,向 “丹娜丝” 施加了向东北的牵引运动,使其移动方向发生改变。
而在 7 日登陆台湾岛后,情况再度发生变化。随着副热带高压再次加强西伸,“丹娜丝” 转为偏西方向移动,直奔浙闽沿海。更让人意外的是,在距离 “丹娜丝” 1200 公里外的洋面上,有个低涡与其产生 “互旋” 效应,使得它在登陆后又出现西折南落的情况,这种路径在历史上较为罕见。
影响范围与危害:多地遭遇强风雨袭击
受 “丹娜丝” 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多地遭遇了强风暴雨天气。在台湾,“丹娜丝” 登陆时带来了狂风骤雨,对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破坏。
在大陆地区,浙江、福建等地首当其冲。从 7 日开始,浙江南部和东部、福建大部等地陆续出现大到暴雨,部分地区出现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同时,台湾东南部海面、台湾海峡北部、东海西南部以及浙江南部沿海、福建北部沿海出现 8 至 9 级大风,阵风 10 至 11 级,给海上作业和航运带来了极大风险。
中央气象台预计,“丹娜丝” 登陆后还将继续西行并减弱,其残余涡旋将自东向西横穿福建、江西、湖南、广西等地,未来几天,这些地区仍需警惕其带来的持续性降雨,防范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气象专家提醒,台风登陆并不意味着危险解除,“丹娜丝” 的残余环流仍可能在较长时间内影响内陆地区。公众需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最新预报预警信息,做好防范措施,确保生命财产安全。
发布于:江苏省山东股票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